如火的七月,点燃bet36365路检测中心研究生暑期实践的激情!2013年暑期,bet36365路检测中心结合十八大精神,传承徽派文化,首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踏上探访“徽韵—非遗”之路。此次活动精心策划,围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主题进行全面展开,7名成员共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合肥)进行参观调研,随后,前往肥东大邵村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洋蛇灯”,一路感受非遗无穷的魅力。
探寻徽文化的芳踪——心醉非遗园
7月2日上午,团队成员共分两批,分别由丁梦云、王超带队前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非遗园总裁高明新亲自接待我们并帮忙办理相关手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字样的红色木雕,喜气逼人。穿过官廊,一幅幅以西游记故事为题材的巨制砖雕,让人不禁感叹匠人的鬼斧神工。明代棲凤阁等一批古建筑的整体迁入为非遗园增添了不少古色古香,集中体现了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古陶馆收藏了自战国初至汉末共计近160件古陶作品。中华古砖雕馆收藏自汉初到清末的近100件古砖雕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价值。这样的藏馆还有中国木雕馆、红色文化收藏馆、老报刊博物馆等颇有特色。非遗园不仅有古老的文化韵味,亦别具现代潮流,徽梦水舞、马戏大世界等都极具视觉冲击力。参观非遗园的同时,我们也采访了中国非遗园报主编刘道峰老师,与他一同探讨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的相关问题。整个非遗园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依托,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民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雕镂精湛,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情碰撞和完美融合,如今这里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这将非常有利于带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
隐于民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氏洋蛇灯
7月5日,暑期实践队前往肥东大邵村,进村后,我们就询问洋蛇灯的所在,主人告诉我们洋蛇灯就供奉在潜龙宫里,但是潜龙宫一般情况下是锁着的,村中有专门人员保管。我们跟随主人找到保管钥匙的大爷,见到闻名已久的邵氏洋蛇灯的庐山真面目,不过这里供奉的是蛇头,蛇身由于有一百多米长被安放在了大邵小学里面。蛇头还是相当有喜庆感的,非常温和可爱,与蛇头的近距离接触已经能够感受到洋蛇灯的工艺精妙,整个洋蛇灯主要由竹篾和彩布缎做成,但是工艺相当复杂,只有邵家传承人懂这门绝技。洋蛇灯不仅好看,舞起来更是美不胜收,2013年的春晚,洋蛇灯就舞进了央视农民春晚,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虽然按照祖宗惯例,洋蛇灯18年舞一次,但现在也逐渐打破传统,洋蛇灯也迎合大众口味,组建专业灯队提供公开演出。大邵村的村民们有的宁愿放弃城市打工专门进行洋蛇灯表演。但是大部分演出主要还是靠政府部门牵头,较少有企业找上门来。后来我们跟着洋蛇灯保管员来到传承人邵传富家中,我们说明来意后,邵大爷非常热情地和我们握手,并请我们喝茶就座。我们询问他一些生活状况和政府给予的补贴如何等问题后,他又请来几位洋蛇灯队友到家中与我们细谈,谈笑间我们得知洋蛇灯的历史和工艺以及表演技巧等问题。中午我们在邵大爷家中品尝他做的手擀面,下午在村中展开村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查活动,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民们对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如珍宝,懂得保护爱惜,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天还是很光明的,但是询问邵大爷的孙子有关情况,他却很少知晓,传承人之路能否走远还值得深思,同时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不够重视也需要引起注意,这些我们和邵大爷沟通后,他准备和大邵小学的校长商量在学校里每年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洋蛇灯的普及活动,这样也便于传承和保护当地的瑰宝,才能让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地绽放光芒。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徽派文化活着的记忆。身在安徽,感受非遗魅力之时亦当不忘奏响传承之歌。无论是已被广为传颂的或是隐匿于乡间的,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去关注、重视。暑期实践活动虽然画上了“句号”,但非遗传承保护之路还要长久地走下去。而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这样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式开发的也应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文/图/丁梦云,王兵,王超)


